学校新闻

【建校71周年】 医学“教科书式”追星,致敬创校史上这些最亮的星

时间:2022-10-20 17:39:33  来源:学校校史文化研究中心   编辑:柯佳  作者:图片 | 学校校史馆 文字 | 柯佳 、林浠  点击: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

2022年10月30日

南方医科大学也将迎来建校71周年纪念日

“三迁校址、六变隶属、七易校名……”

耳熟能详的发展历程中

有多少曲折的经历?

披荆斩棘的变迁蜕变中

有多少动人的故事?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71周年校庆前夕,让我们在此“建校71周年”专题系列文章中回望这条来时的路,追忆南医大的校史故事,感悟南医人的初心使命。

在抗美援朝战火硝烟中创校

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在抗美援朝前线浴血奋战,位于齐齐哈尔的南方医院前身——东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承担起救治志愿军伤病员的光荣使命。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持续深入,为及时培养战地医护人员,中央军委决定在陆军医院的基础上组建东北军区军医学校,这就是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上海抗美援朝医疗队沈克非、黄家驷、钱悳、林兆耆、陈灏珠等医学大家积极参与到学校筹建中。

1951年10月,东北军区印发关于建立军医学校的决定

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二陆军医院接到东北军区关于建立军医学校的命令后,迅速调集全院力量全面投入筹建学校工作,并派出人员赴黑龙江医士学校、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及长春军医大学学习办校经验。

1951年9月1日,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李资平(兼任学校第一任校长)及上海抗美援朝医疗总队团长沈克非到齐齐哈尔市,对建校工作进一步作了指示。随即成立了以第二陆军医院院长陆训为主任委员、包括医疗队专家在内的40余人的建校筹备委员会,加强了建校的组织领导,促进了建校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

东北军区军医学校开学典礼

东北军区军医学校开学典礼合影

东北军区军医学校学员

1951年10月30日下午,东北军区军医学校举行了成立暨开学典礼,首批学员共342人。建校初期,学校设生物、化学、外文、解剖、组织、生理、细菌、寄生虫等8个学系。军医学院在完成建校和教学任务的同时,努力搞好医疗工作,积极为抗美援朝战争服务。建校不到一年时间,学校门诊量就多达11万人次,收治伤病员2500多人,培养的学员许多都奔赴前线,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履行着医者天职。

东北军区军医学校编制暨各系负责人和学校教学委员会成员

学校用马车迎接医疗队队员

创校先贤亲镌红色基因

在学校成立初期的干部人员中,近三分之一来自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全部14名教员均为医疗队成员。沈克非、钱悳、黄家驷、林兆耆、陈灏珠等知名教授不仅指导学校的筹备组建,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制度创建及教学开展等工作。这些赫赫有名的创校先贤们所专攻的领域不尽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一生中有过多次重要选择,每一次他们舍弃的都是自己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物质生活,选择的都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

他们与第二陆军医院的同志们一起,治疗从朝鲜前线转送的伤病员,创建东北军区军医学校。这些创校先贤们,亲手为我们打下办学治校的坚实根基,从那时起,育才兴国、救死扶伤便成为我们神圣的使命,更是我们永恒的初心,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铸就了南方医科大学听党召唤、强国兴邦的办学底色。

学校筹建专家沈克非(左一)、黄家驷(左二)、钱悳(右二)、林兆耆(右一)

黄家驷(左二)、钱悳(左三)、林兆耆(左四)在学校成立大会主席台

缅怀创校先贤

沈克非(1898-1972)著名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毕生致力于外科学的研究,对普通外科的发展和提高以及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的开拓和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长期从事临床外科教学,强调基础理论和技术训练,培养了中国几代外科技术人才。

沈克非教授工作照

沈克非带领的医疗队除了承担繁重的医疗任务外,还积极开展培养部队医务干部的教学工作,他亲自主持了东北军区军医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制和教材编写的工作,认真开展教学工作,指导学员们掌握诸如肺叶切除、骨折切开复位等胸部大手术。

1953年,沈克非教授(左二)在朝鲜成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医疗工作总结会

黄家驷(1906-1984)著名胸心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学家,中国心胸外科学和生物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1950年参加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奔赴东北前线,担任总队长兼第二大队大队长。

1951年,黄家驷(居中)率队奔赴朝鲜

1950年12月15日,上海医务界成立了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黄家驷不顾两个年幼患病的孩子,在妻子的支持下,率先在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的主任医师会上报名。由上海医学院组成的第二大队驻扎齐齐哈尔第二陆军医院,他们和第二陆军医院的医务人员紧密团结,忘我工作,帮助部队医院建立正规化的制度,将内科、外科重新编组进行专科治疗、专科教学。在短短六个月内进行手术942次,其中大手术204次,外科死亡率仅0.6%,全队未发生一例医疗事故。

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二大队大队长黄家驷(右二)、副大队长钱悳(右三)

钱悳(1906-2006)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和医学教育家。长期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医学教育工作。

钱悳时任上海抗美援朝医疗志愿队第二大队副队长

1951年,已是教授、专家的钱惪担任医疗队第二大队的领导,在医疗工作中却像一名住院医生一样,常守护在危重病员身边,抢救了不少生命垂危的“最可爱的人”,并荣立了二等功。同时,在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精神的感召之下,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面对鲜红的党旗,他庄严宣誓:“把智慧和生命都交给党!”8个月的抗美援朝医疗任务完成以后,已经返回上海的钱悳胸腔澎湃,创作了《我怀念着你们》在《文汇报》上发表。

虽然我们远隔关山,但我怀念您们,不论在前方或后方,我们的精神一致,我保证在今后工作中一定会像以前一样献出我的力量来支援您们。

——《我怀念着你们》

这段共同奋斗的日子在钱悳心里分量很重,直到晚年,他还多次在家饱含热泪,挥舞着手臂,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1年,上海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结束后留影(右一为钱悳)

林兆耆(1907-1992)著名内科学家、消化病专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内科学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林兆耆教授

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林兆耆报名参加医疗队,被任命为第一大队技术顾问团顾问。军医学校当时医疗条件十分艰苦,林兆耆率领医护人员一边争分夺秒抢救伤员,一边还自编教材为学员讲授内科学和传染病学等,并在医院内制订了《杜绝医疗事故公约》,有力地保证了医疗质量。当他得知敌人在朝鲜发动细菌战,他在短时间内赶写出版了《急性传染病手册》,该书封面由陈毅题签。

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七大队归来时在车站上接受献旗

陈灏珠(1924-2020)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心血管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心血管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71年,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编的《内科学》《实用内科学》等是我国在该领域的经典巨著,影响着一代代的医学生和临床医生们。

1951年,加入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的陈灏珠

1951年冬天,陈灏珠随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驻于东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治疗从朝鲜前线转送下来的伤病员,同时参与创建东北军区军医学校。他是上海市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队员,同时担任学校寄生虫系主任。他和队友们忙碌在齐齐哈尔东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一次大仗打下来,伤员人数难以统计,许多伤病员要就地救治,又紧急又疑难的在沈阳先救治,沈阳解决不了,这些病人就送到齐齐哈尔救治。

陈灏珠(第二排左五)参加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

戚警吾(1925-2016)著名放射学家和医学教育家。长期从事放射诊断学的科研,在骨关节影像、胸部影像和急腹症鉴别诊断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戚警吾教授

戚警吾与丈夫郁解非(学校组织系主任)新婚尚在蜜月,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志愿军医疗队,一起前往齐齐哈尔。那时能在公立医院里抽调大学本科毕业的医生成建制地组成医疗队实在是寥若晨星。国家为了保护医学人才的安全,安排他们在东北军区陆军医院,抢救重伤员,同时培养志愿军医务人员。当时戚警吾正怀着身孕,常常一天只睡3、4个小时,加上防护设施严重缺乏,她超大剂量地吃了许多X线。可是为了抢救战场上那些“最可爱的人”,她已全然顾不上自身的安全。

戚警吾(第二排左二)参加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

李资平(1910-2004)医学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广东省卫生厅厅长、海军卫生部部长、东北军区卫生部部长、东北军区军医学校(第一军医大学前身)校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四川医学院党委第一书记、四川省政协常委、北京医学院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李资平时任东北军区军医学校(第一军医大学前身)校长

褪去历史黑白,细数浓墨重彩。峥嵘岁月时,创校先贤身体力行,把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担当镌刻在学校的基因里,深深激励着一代代人继往开来的南医人:无论是鸭绿江畔、老山前线,还是抗击非典、阻击新冠;无论是抗震救灾、抗洪抢险,还是援疆援藏、脱贫攻坚,只要中央有号令、国家有需要,我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33号

粤ICP备05084331号  南方医科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