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学校首页 > 媒体 > 正文

【中国中医药报】“三重四结合”培养综合性医科大学中医创新人才

时间:2021-11-17 00:50:5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张淼  作者:贺松其、肖炜、魏秋桦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综合性医科大学既拥有西医优势学科和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基础和学科人才优势,是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深刻剖析目前综合性医科大学中医药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中医经典学习不够系统、实践能力不足及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一些共性问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在着重阐述中医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与路径创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综合性医科大学可构建新型中医创新人才培养的”三重四结合”模式。

问题导向构建中医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策部署,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急需培养一批传统根基牢固、现代知识宽广、创新思维活跃的现代中医创新人才。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这是中医教育的进步;但也存在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单一、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弊端。因此,在现代医学背景下,我们既要着眼于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前沿,充分借鉴现代医学学历教育模式的长处,又要承继师承教育模式的“合理内核”,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和体系。

目前,综合性医科大学中医药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经典学习不够系统、实践能力不足及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一些共性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充分利用综合性医科大学中西医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平台,以“名老中医传承班”为载体,创新性地构建“现代医学学历教育与中医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中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双体合一”),解决当前中医学生“经典学习不够系统”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其次是充分依托综合性医科大学的优质医学教育资源优势,构建多维互动、全程渗透的协同育人体系,解决当前中医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最后是充分把握医教协同、校校协同政策导向,临床基地开放共享,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解决当前“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增强临床实践能力,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中医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与路径创新

“双体合一"模式理念创新“名老中医传承班”可以融合师承与院校学历教育,探索在综合性医科大学构建“双体合一”的新型中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系统经典”的传承理念创新,以系统经典传承为重点,加强经典古籍研读,注重中医精华的可汲性;强化中医传承能力的培养和中医临证能力水平的提升。构建高效优质的中医经典传承课程体系,重构经典导读、经典精读、经典泛读、临床经典四大版块组成的经典课程内容。开设导师主讲的《传承导师临证经验》《医案解读》等临床经验系列讲座,理解悟透传承导师的中医临床经验,并潜移默化为内在的学术影响;“全程临床”的实践理念创新,以全程临床为支撑,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注重医学实践的连续性。进入传承班第一年开始跟师临证,通过跟师门诊、录病案、抄方、撰文,注重传统中医理论的学习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相的总结,跟师全程注重因材施教,形成良好互动,充分发挥师徒双方的积极性;注重承袭导师临床经验,继承独特的学术思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融为一体。

“双体合一”的选择路径创新“名老中医传承班”的中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性强,生源优质,在行使本科培养方案实践的基础,实行“双体合一”方案。这种选择育人的培养路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与普通中医专业比较,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因材施教的育人路径创新,“名老中医传承班”为培养具有中医临床思维和一定创新能力的现代中医创新人才搭建了协同育人的平台与载体,能够创新性地实施“双体合一”的育人路径。强调因材施教,以培养中医临床思维为核心,系统掌握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套知识体系,坚持科学精神与中医人文精神相统一、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以”重经典、重实践、重创新”三重为导向,将师承教育与院校学历教育相融合,经典理论学习与临床跟师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程,保障有序的循环路径创新。“名老中医传承班”中医创新人才培养以“重经典、重实践、重创新”的“三重理念”为导向,以“传承创新结合、教学科研结合、基础临床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四结合为核心内容,以经典传承为重点,加强经典古籍研读,以全程临床为支撑,注重医学实践的连续性,以中西医结合为突破,注重创新思维的多重性,以质量监控为手段,注重质量的可靠性,形成了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循环路径,为有效探索“双体合一”的中医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证。

构建中医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

中医创新人才培养坚持以“重经典、重实践、重创新”的三重原则为导向,将师承教育与院校学历教育相融合。

重经典指的是系统传承经典理念,从经典导读到泛读再到精读,经典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中医经典传承能力。重实践指的是在三段式临床教学的基础上,加强跟师学习。强调早跟师,多跟师,反复跟师,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有效提高临床实践能力。重创新即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结合导师科研方向,鼓励学生申报创新课题,参与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构建“传承创新结合、教学科研结合、基础临床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四结合培养体系。

传承创新结合,加强学生科学思维培养,注重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提倡经典诵读,通过华佗杯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竞赛、各类中医社团活动、名中医讲座、设置中医药大学交换生等方式,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使学生喜欢中医。另一方面,构建自然科学、科研方法课程模块,倡导自然科学专业、求真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鼓励创新思维,设立各类课外课题,让学生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学习和研究经典,使学生相信中医。

教学科研结合,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推进科研与教学深度结合,开放全部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立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鼓励教师将科研医疗成果纳入教材,进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如“慢性头痛的研究”成果,进入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正天丸”的研究成果,进入方药中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三九胃泰、正天丸等一大批中药新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反哺教学的同时,丰硕的科研成果,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基础临床结合,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坚持中医教学老师人人参与临床医疗工作。构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临床实践,遵循中医药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大了实践教学学时比重(学时比例接近1:1);实施三段式教学实践和假期社会医疗实践,使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建立中西医实验实训平台、整合实训课程,集中开展中西医临床技能综合实训课程等,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课内课外结合,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优化中医类专业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注重打造精品课程,设置拓展公共选修课。采取选修制,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定期依托医科大学“学术讲坛”。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和管理界人士专题讲学,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总之,通过对综合性医科大学中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与研究,旨在不断提高中医经典传承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使专业知识技能与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不断加强,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持续提升综合性医科大学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有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在线课程,促进教材建设,推出系列规划教材与创新教材,有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了一批优秀教学团队,为综合性医科大学中医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33号

粤ICP备05084331号  南方医科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