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原,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博士后,2017年毕业于我校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在校期间曾参加2012年及2014年广东省“挑战杯”竞赛并获得金奖,2014年所在参赛团队被推荐参加全国赛,获国赛金奖。2018年作为指导老师带领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团队参与“挑战杯”竞赛,团队获得广东省金奖及全国赛银奖。

临床工作是创意的开始
李青原是全省“挑战杯”走出来的优秀代表,她从一个“挑战杯”的参赛队员到指导老师,3次参与挑战杯竞赛,始终不变的是对临床工作的热爱和更好为患者服务的不懈追求。她表示,每次参加挑战杯比赛都是因为在临床上遇到了困难和发现了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萌生了一个简单的想法,接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的过程。
2012年,李青原第一次参加“挑战杯”竞赛是因为在外科实习中带教老师提到腹腔镜手术闭合腹膜是很难的,老师打比方说:“这就好像用长竹竿在深井里面捞鞋子”。随着对腹腔镜手术认识的深入,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思考有没有更快更方便的方式闭合腹腔镜造成的创口,于是第一个创意——腹腔镜闭合器诞生了。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鼓励下,李青原作为团队队长带领着团队参加了广东省“挑战杯”竞赛,竞赛中评委对团队的创意表示赞许,最终该项目获得了省“挑战杯”竞赛金奖。
2013年,李青原在博士导师刘思德的指导下,开始参与了胶囊内镜相关的课题研究。那个时候她还不知道什么是胶囊内镜,看着这个胶囊大小的拍照装置,她的内心满是惊叹:这么一个小小的胶囊,竟然可以代替小肠镜进入到消化道里把小肠的病变看得一清二楚。但胶囊内镜有一个小缺点,就是观看内镜所拍摄的照片非常消耗人力。一次检查会产生5万-8万张照片,而这些照片都需要医生一张一张看过才能下诊断。那时正是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兴起的重要阶段,刘思德告诉她计算机技术将来会成为医生的助手,这也会带来一场以人工智能辅助的内镜诊断的革命。于是,一个消化内科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相融合的创新团队诞生了,他们一起开始尝试构建一套算法可以去除胶囊内镜工作中产生的无效图片而减少医生工作量的软件。2014年,这个项目在广东省“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了金奖,并作为全省3支优秀团队之一参加了全省公开答辩。同年该项目被广东省推荐参与全国赛,在决赛中斩获金奖。评委老师在比赛答辩环节后对李青原说到:这个项目非常有意义,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你身上我看到了你对临床工作的热爱。
李青原认为,无论是创业还是科研,都涉及到平衡这些活动与专业课学习的关系,专业课的学习与科研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刚上大学的时候,一些专业课如生理、生化都是比较基础的课程,学习这些课程的内容会觉得有点枯燥,但是随着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开展起来,就会深刻感觉到这些课程内容的重要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学生需要跟老师表达希望参与科研的想法。在科研工作中学习,不但可以促进自己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同时还能让自己增长见识。
大学是创业的最好平台
2018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医疗相关的研究已成为了热点。在学校病理系主任梁莉的指导下,李青原作为指导老师带领着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同学们开始了一个关于计算机辅助病理阅片的兴趣课题。我国临床病理工作量庞大,病理医生缺乏,计算机辅助病理阅片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该课题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交叉课题,学校完整的学科体系为该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该项目被我校推荐参加了广东省“挑战杯”竞赛,并荣获金奖,在同年的全国竞赛中获得银奖。
回想自己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创业比赛的过程,李青原深感到学校给了他们强大的支持。创业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过程,除了产品好、服务好,还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想要在市场立足,还要充分学习我国市场、经济、税务相关法律。这些需求与能力跟大学教育是分不开的,只有在大学中才有机会学习如此多技能。“我们在向老师求教时,老师也会慷慨的帮助我们。大学的确是一个创业的最好平台。”
在李青原看来,创新创业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挑战杯的比赛平台能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中,现在就可以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最好的时候就是此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