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护理学院参赛队从华南赛区5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又与全国46支优秀护理学生团队齐聚天津,同台竞技,以并列全国第七的成绩喜获总决赛银奖。

荣获华南赛区特等奖留念

荣获全国总决赛银奖现场留念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每一份奖章上都刻画了曾经的艰苦时光。经历五个多月的“白+黑”魔鬼训练,为了准备参加这场称得上医学生中的奥林匹克大赛,护理学院组建了一支智囊团---核心指导老师团队,有丰富竞赛经验的史瑞芬教授,从事多年基础护理教学的学院教师黄谨耘、曾丽芳,还有珠江医院护士长陈玉平、南方医院邓瑛瑛,主要负责训练案例的撰写、修改及演练时的评审。选手们训练的每一份案例,都源于临床真实情境,经过老师们的多次讨论与打磨,有时甚至凌晨还在为案例查找资料,互相交流;在每日训练中,老师们除了负责训练演练及评审外,还要兼顾自己的家庭、工作,做到了“三手共抓”,齐头并进。
作为团队的负责人,黄谨耘为了掌握选手们的实时训练情况,配合每日的案例练习,及时更改制定训练计划和内容,关注选手的思想动态,经常开车通勤一个多小时,即使家人做手术,也先顾着训练,只能在训练之后前往医院照顾家人。曾谨耘作为带领助教开展工作的负责人,不仅为选手联系物资购买,还会为每日的演练统筹物品准备,事无巨细,认真负责。两位临床老师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对训练有求必应,提供案例、物资和宝贵的临床经验。

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学习

指导学生进行仪态练习

指导学生进行扣背排痰操作

案例讨论分析会
指导老师团队中,除了核心团队的老师,还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包括曾荣获全国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特等奖的珠江医院教师李星、杨智慧、谭星为选手们分享竞赛经验,进行案例分析、操作要领示范。谢娴、张萍、闭晓君等老师也为选手们积极出谋划策,提供帮助和指导。
此外,训练的助教团队也很给力,他们中有兼顾自身课题压力仍能陪伴选手们日夜训练的研究生叶艳欣(2019年全国邀请赛选手),骆佳慧——作为知心大姐姐时刻关注选手的身心变化;还有因名额限制遗憾未参赛的两位选手陈兴东、刘兵,也自始至终参与了整个训练的筹备,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团队的真正内涵。助教团成员不仅负责日常案例训练物品准备,保障训练顺利进行;同时每人还担任案例角色,如扮演家属、病人、医生、评委、工作人员等,并承担模型及电脑工程师、训练日常的摄影师、信息沟通的联络员等工作。
在整个过程中,整个团队没有一人是脱产老师,都担负着原本繁忙的工作、学习,他们任劳任怨,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帮助选手们取得成绩。

助教组老师准备演练案例、医嘱单等资料

助教组学生充当案例中病人角色
整个训练分为前期的单项技能操作及后期的综合案例演练。基于前期报名选手的临床应变能力以及理论基础选拔并确定参赛名单后,老师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训练计划: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网络会议,讨论与剖析比赛通知,为更好更科学地制定训练方案;联系并协调各个科室的护理组长、教学组长以及专科护士,为选手们开展各大系统、不同专科方向的培训;每日训练后立即进行床旁讲解与分析,督促选手们利用晚上时间复盘与思考;特别到后期,老师们和选手们节假日连轴转进行模拟赛,老师们时常带领年轻助教和选手们前往不同训练中心参观学习。


(指导老师进行床旁案例讨论与分析)
(选手日常训练照)
经历了这段累并快乐的岁月,大家共同收获了人生的精彩片段,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