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学校首页 > 正文

【南方都市报】理科573能上南医大

时间:2020-08-18 21:11:07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张淼  作者:董晓妍、李文、麦晓婷  点击:

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医疗领域加强科研临床公卫等建设的重要性再度凸显。广东省内医药类院校,在今年的高考报考中受欢迎程度如何?南都记者梳理分析发现,多所医药类院校不少排位有明显跃升,南医大、广中医、广医大(理科)在高分优先投档线上已经录满,多所医药类高校的高优分投档比率进步大。

医药高校排位上升

南医大理科最高分661,广中医上浮快

全省文科排名,其中南方医科大学(550分)位列第8位,广州中医药大学(538分)排在12位。广州医科大学(536分)、广东药科大学(537分)和广东医科大学(536分)暂未满档。

全省理科排名,其中南方医科大学(573分)位列第6位,广州医科大学(550分)排在11位,广州中医药大学(546分)排在14位。广东医科大学(524分)、广东药科大学(524分)暂未满档。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医药类院校排位较之去年均有上升。

其中,南方医科大学文理的排位均向上浮动。文科从去年第9位上升到第8位,理科从去年第8位上升到第6位,且最低排位提升迅速,比去年上升11330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文理排位同样有上浮。文科从去年第14位上升到第12位,理科从去年第16位上升到第14位,且最低排位比去年上升7598位。

南医大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南医大的王牌专业--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临床医学五年制的最低投档排位分别上涨1512名、2005名、1499名。“可见生源质量是在大幅提升的。”

据悉,南医大投档考生中,理科最高分661分,超高分优先投档线137分,被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专业录取。文科最高分581分,超高分优先投档线45分,被中医学专业录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受理科考生热捧;中医学、康复治疗学、应用心理学、针灸推拿学等受到文科考生热捧。”负责人介绍。

疫情下的医药高校投档比例

文科略微降,理科明显升

在今年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大家报考医药类院校的意愿是升了还是降了?

从文科招生方面来看,目前,除南医大、广中医外,其他医药类高校在高分优先投档线上暂有缺额。对比去年,南医大最低排位下降了1027位,广州医科大学去年高优投档100%满档,而今年投档比例为77.24%,有所下降。

而从理科招生方面来看,南医大、广中医最低排位对比去年,都有明显的上升。南医大上升11330位,广中医上升7598位,说明理科学生生源质量或有提升。原二本院校广东医科大学,其理科优分投档比例有明显变化——从去年的52.89%提升至今年的60.9%,上升了8%。在医药类高校中,广东医科大学优分投档比例比往年有明显进步。

二级学院分数高

汕大医学院理科投档线比南医大低2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理科全省高校(含学院)排名汇总中,汕大医学院表现抢眼。

今年汕大医学院的理科投档分(571分),与南医大(573分)只差两分,超出广州医科大学21分,这个分数在理科全省院校排名为第7位。

南都记者发现,2014年-2020年七年间,汕大医学院理科投档分数累计5次进入全省前十,其中最高是第四位。同时,也是前五位唯一一间上榜的医药类院校。

据悉,汕头大学医学院是汕头大学的二级学院,也是粤东地区唯一一所医学教育高等院校。学院现有博士点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3个,硕士点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先后有343名博士后进站工作。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

“新医科”成专业热词

广东医科大学开设3个新医科专业 南医大新专业侧重“学科交叉”

专业方面,南都记者梳理了广东省各高校开设的医科类专业。多所高校新增了“新医科”类专业,成医学教育的“热词”。今年广东医科大学新开设3个“新医科”专业,推动医工交叉融合。今年,学校新开设口腔医学技术、智能医学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3个“新医科”专业,招生计划分别为62人、72人和72人。

其中,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学生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各类口腔修复体制作工艺的流程;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数据处理、医学影像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大数据应用等基本知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健康管理理念、拥有一定健康管理特长及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催生数字医疗的迅速发展。

新医科的另一个变化,是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医文、医工、医理等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今年南医大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材料),卫生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两个依托交叉学科的专业方向。

医药专业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朱汉祎看来,当下的关键在于“应该要有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营造鼓励‘跨界混搭’良好氛围。”

“交叉学科支撑医学教育,其实是我们社会大众的健康需求在医学人才培养上的体现。”朱汉祎看来,大众已逐渐从原来的“治好病”变成现在的“要健康”,医学也更加关注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状态和影像因素。“我们不仅要生物医学科学,还需要工学、理学提供新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还需要用人文、艺术来培养我们有温度的明日医生。”

原文链接: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00817355317.html?layer=3&share=chat&isndappinstalled=0&from=groupmessage&wxuid=ogVRcdOXm8oaq2zi5oTwoPZGHOiU&wxsalt=119fc3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33号

粤ICP备05084331号  南方医科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