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中午12点多,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专家组对着前方屏幕做出了“爱心”的动作,在视频会议即将结束时,为驰援武汉的同事们加油鼓劲。
一个多小时前,顺德驰援武汉医疗队,从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发回信号进行视频连线,开展了一次四方远程连线,同医疗队指挥部、专家组等专家团队建立远程病例讨论机制,为重症患者的治疗经过展开交流。
这次视频连线会议,是李国华和她的“战友们”驰援武汉武汉市第一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的第11天。
奔赴重症病区
70多个床位很快收满了
在四方连线的前一个晚上11点多,已经回到住处的李国华还在不停的打电话,为第二天的会议做准备。
这是她和队员们从顺德出发后,正式进入“战场”的第十天。
51岁的李国华是南医大顺德医院医务科副主任兼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也是2月13日从顺德出发驰援湖北医疗队的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她曾在2017年,在一次突发车祸现场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主动实施救援,入选中国好人榜。
2月13日出发时,李国华说,“武汉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个时候就是白衣战士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
在简短的送别仪式后,60位“白衣战士”出发了,当天晚上抵达武汉,驰援武汉市第一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
“14号开始接受全天培训,包括穿脱防护服、防护知识、工作流程以及熟悉武汉市一的情况,中午接近2点钟的时候,我们开始进入病区。”10余天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对于李国华来说,在过去的10天他们不仅要快速熟悉情况,医疗队的同事们还要迅速做好分工合作,为的是更好的协同作战,第一时间收治和抢救更多病患。“病区内70多个床位,一下子就收满了。”
有些人一直没有“见”过样子
靠防护服上的名字辨认彼此
武汉市第一医院一共有来自五个省市的十支医疗队一线医护人员超过两千人。尽管从不同的地方出发,但是在武汉,大家都是奔着一个同目标。
在一起奋战多日,因为每天除了酒店房间就要带上口罩,进入病区就得穿上防护服,很多医护人员之间至今没有看清楚“战友们”长什么样子。
“我们会通过声音,和防护服上的名字来辨别对方。”李国华说,协作与默契不仅仅是在顺德医护团队之间,还有来自天津的、哈尔滨的、重庆等等地方的医疗团队。“今天我进入病区时没有来自顺德的同事,是其他城市医疗队的战友为我在防护服上写名字。大家就是这样,会自然而然的互相帮助。”
脱一套防护服有26个流程
即使熟练了也要近20分钟
“工作模式是每天5班,每班4-5个小时。加上酒店往返医院、穿脱防护服等流程,差不多要9个小时。”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李国华介绍,大楼有15层病区,只有两个通道,穿脱防护服要分批进入。因为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层层包裹,很多时候医护人员处在缺氧状态仍旧要保持高度专注,努力救治病患,还要避免交叉感染。在病区内不能吃喝东西,因为“进舱”忙碌错过了饭点,已经是常态。
防护服的穿脱都有严格的规范,穿防护服的时候医护之间会互相认真检查,因为病区的病毒浓度很高,稍有疏漏就会有感染的风险。
脱下防护服的时候则更加严格。“手套、口罩和帽子都是两三层,每脱掉一层就要洗一次手,墙上贴着流程指引,要严格按照顺序来,一共有26个步骤,一个流程下来,要洗十几次手。”李国华说,经过十天时间,现在队员们已经比较熟练了,但是脱下整套防护的时间,仍需要将近20分钟。
“所以说,来到了这次的都是’真爱’。”李国华说,每一位同事都在克服各种困难,经过几天的时间,团队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也都已经走入正轨。
有人在病区里累晕了
有人孩子出生时还在病区奔忙中
虽然每个人都远离自己的家,工作风险很高,但是十余天一线奋战让大家迅速凝聚成了“一家人”。李国华说,虽然每天工作辛苦,但大家情绪饱满、非常敬业。
很多同事的付出,都默默的打动着李国华。
“我们有一位麻醉科医生陈汉文,他在出发的时候太太怀孕38周,他从报名驰援武汉直到出发时都没有跟大家说。今天下午传来喜讯,孩子平安出生,我们都在为他开心,但是他现在还在忙着准备明天的工作。”记者连线李国华时已经是晚上11点,无论是陈汉文还是李国华,这个时间都还没有休息,“很多同事都是如此,为了大’家’,舍弃小’我’。”
“昨天我们有一位22岁的护士在病区晕了,一直呕吐。我们赶快让她从病区出来。她出来后一直在自责,因为让其他同事来承担她的工作,感觉自己拖了大家后腿。而我们却很担心她,在工作中是不是疏忽了对队员的照顾。”
还有谈到在病区遇到的一线记者,李国华都满满的感动,“我们穿着防护服一天有时候会因缺氧导致头痛,需要吃止痛药。但是在病区遇到一线记者,他们就这样连续几个小时,穿着防护服在病区采访和忙碌。”
来到武汉这10天,团队已经分组开了多次会议,不停的讨论病例以及如何能够更好的救治患者,“作为领队,这个队伍真的很让人感动。”
大家都毫不犹豫的奔赴一线
三四天后才说“那天真的紧张”
作为奔赴火线的医护人员,在第一次踏入病区时也会紧张吗?
在出发前,李国华也这样问一位40岁出头的资深医生,他说,“做好防护就没问题,没什么可怕的。”
可是后来,这位同事说,“其实,说不怕是假的。”
顺德医院目前已经分4批,前后共有67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其中有很多是90后,还有两三名护士才20岁出头,在李国华眼里,她们还是“孩子”,“但是这些孩子就是凭着一腔热血和责任心来到火线。她们很多人在不同的科室,甚至从来没有穿过防护服。一开始谁也没有说怕,就这样毫不犹豫的走进病区。直到过了三四天后,大家再聊起来,才互相坦白,第一次踏入病区时,他们当时是真的很紧张。”
如今,这支医护团队的目标,是在一线救治的同时,讨论和研究的是如何把医疗质量进一步提升。
在2月24日举行的四方远程连线,一端是医院本部沈洁院长与胡允兆副院长以及多个专家组专家,一端是南方医院感染科主任彭颉教授,还有一端是武汉市一医院的病房。
在进行四方视频会议之后,顺德医护团队的前后方,接下来还举行一些关于医疗方面的继续培训,比如顺德和武汉的患者有哪些异同,在救治方面有哪些经验互通,在案例分析中共同探讨如何应对,“现在通讯便捷,距离也不是问题,来到这里,就要尽最大努力,把每位救治患者做到更好的救治。”
除了救治患者,
还要把每个队友都安全带回
李国华作为顺德本次驰援60人医疗队的队长,在出发时她曾说,“希望我和我亲爱战友们,踏着铿锵的脚步而去,高唱着凯歌而回!”
当记者询问,在一线工作时最大的压力在哪里时,李国华思考了片刻,她说,除了全力救治,她最大的担子是要把60人的团队好好的带回来。
在第一次报名时,作为消化内科的医生,李国华短暂思考过自己的专业是否适合,“但是听说一线缺口很大,我就报名了。领导给我领队这个担子让我多了很多责任和担当,胡书记说,我的任务是务必要带着60个人安全的回来!”
有一天,有位队员在群里问了一声,“谁有眼镜架的架片?”结果院长和书记就马上托人带过来。李国华说,这种事无巨细的关注,给了前线医护极大的士气鼓舞。“对,就是感觉到不只是我们在战斗,我们的身后有一个很强有力的保障。”
而当记者询问,每天都和家人通电话吗?李国华有点不好意思的说,“有时候忙完一天确实太累了,没有太多时间和家人通电话。”
在最初决定报名的时候,李国华的女儿表示强烈反对,“女儿说,我不能没有妈妈。我说,我去了前线你也不一定就没有妈妈了呀。”
最终,李国华的先生和女儿都拧不过她,支持了她的决定。
在抵达武汉十天后,李国华才同哥哥姐姐通了一次电话。在她的微信里,有很多同学和同事群,都在给她留言或者发来祝福,但是李国华还没有顾得上回复。有同学给她留言说,大家都很关心你,能不能在群里“冒个泡”?
“我想的是,我并不是代表个人,现在还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我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等到团队完成任务、平安凯旋归来的时候,我就可以踏踏实实在群里’冒个泡’了。”李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