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晚,博雅讲堂第三十二讲在顺德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本次讲座由电影导演、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甘小二担任主讲人,讲座主题是“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影的关系”,博雅书院执行院长王黎主持。

甘小二以自己编剧、导演的院线电影《榫卯》为例,详解一部电影的创作过程,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影的关系。
《榫卯》是一个纪录片,拍摄地点在新丰云髻山。“一位收藏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了400多栋老房子,把这些老房子从四处迁移过来,在云髻山上,沿着溪水1.2公里,开始复建。我看到不断有建筑碎片从外地运过来,漫山遍野都在搬运,遍体鳞伤的中国老房子被拆散了,朽坏了,而此时,依旧有人在这种非常寂寞的环境中坚守着一些什么。”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一对从事古建复建的陈氏父子,最终选择了用故事片去做纪录片的工作。他认为,正如《三国演义》取代《三国志》成为了国人心目中的三国史一样,故事片往往比纪录片更有生命力和传播力。

“电影的讲故事,要还原具体的人、物、境,要写剧本,找演员,然后才是拍故事片。电影是高度及物的,电影首先要造字,其后的剪辑才是遣词造句。”甘小二通过一段前期调研的短视频,向大家展示了电影拍摄的艰辛——历经4期拍摄、摄影组4次集散、辗转5地2000余公里取景、拍摄历时11个月。
艰辛的拍摄与制作背后,承载的是直指人心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与“乡愁”主题。甘小二选择用传统古建筑文化精髓——榫卯来类比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榫卯,是榫头与卯眼的关系,是阴与阳的关系,是你与我的关系,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东方与西方的关系。《榫卯》,关乎古建,关乎乡愁,关乎精神家园,关乎文化重建。建筑,是成年人的积木游戏;乡愁,是全世界的共同话题。人与社会,人与家园,人与人,一切犹如家庙的榫卯结构一样紧紧相扣、息息相关。”甘小二告诉大家,“榫卯,搭建的不仅是实在的建筑,更是精神家园。”他以扎实的镜头画面,把生活中早已存在的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割裂呈现在大家面前,引起每个人的深思。
《榫卯》里,呈现了老一辈手艺人骨子里的工匠精神。《榫卯》外,也离不开同样具有工匠精神的演员与工作人员。甘小二说:“那一年广州都下雪了,我们在山里更冷,雨水特别多。”他以一段“录音治水”的短视频向大家呈现了拍摄工作的困难以及录音师为了影片良好效果的呈现所付出的艰辛。受天气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建筑进程延期,原本45天的制片计划最后拍了100天。“拍摄时间早已超过合同,但片中的几位主演都没说二话,全力配合。黄精一老师更是凡事亲力亲为——衣服不够贴合人物形象,就自己抓几把土把衣服弄脏弄旧;为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寻找拍摄感觉,各种工作亲自上手,连休息时间他都在工作。”

讲座最后,大家踊跃举手,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电影拍摄、话剧编导等问题与甘小二导演进行了交流。
本次讲座向大家展示了如何精巧地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全过程有机地融入电影叙事,也引领着博雅学子们在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唤起我们对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反思。

主讲人简介:
甘小二,电影编剧、导演、监制。
199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电影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培训委员会主任。
广东省本科高校动画与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剧情长片代表作:《山清水秀》(2002),《举自尘土》(2007),《在期待之中》(2012),《榫卯》(2017)。作品曾多次入围国内外电影节并获得奖项肯定,新作剧本《沉默的极少数》荣获2020年第33届金鸡电影节全国民族电影优秀剧本奖。